【本篇是:彭博士讲《黄帝内经》系列-精华篇-之七百九十二。(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……)】
“一陰至,厥陰之治也。真虛㾓心,厥氣留薄,發為白汗,調食和藥,治在下俞。”——《黃帝內經·經脈別論》
【资料图】
(接前文) 再往后看,“调食和药,治在下俞”。你一看到这下俞就知道,吴昆说足手厥阴心包经可能就欠妥当,因为手的六条经脉没有下俞穴,一般的下俞穴指的是哪里呢?是足六经,所以治在下俞。《素问集注》里边注解∶“夫真虚㾓心,病在内也。经气厥逆,病在外也。病在内者,治以药食。病在外者,治以针砭”。也就是病在内,病在外同时治,一个是真虚㾓心,它是内脏的病,这时候我们要用食药给他治,用食疗或者药物。经气厥逆这个情况是属于病在经络,病在外,这时候要用针灸的方法治,针灸的方法就是针刺太冲。
食药其实就是什么呢?就是给他进行中药的搭配或者是食疗,我们在门诊上遇到一般的心脏问题,真心痛或者心前区疼痛或者酸痛,胸闷气短,有哪几个方子可以用呢? 一个是血府逐瘀汤,一个是炙甘草汤,同时还要用上丹参饮,用这几的方子来进行治疗。 具体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药,咱今天要是详细展开的话那就会讲时间太久了,可能讲上一个星期可能也讲不完,因为一旦到临床就非常细,今天画龙点睛的讲一讲,如果是心瘀血,你看舌下有瘀斑,脉象弦细,心脏刺痛,这种情况下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效果是最好。 有的人有心慌心悸,胸闷气短这种情况,那你就是用炙甘草汤来打底,就是张仲景所讲的“脉结代”。 还有的人心脏没劲,气虚,稍微一活动就胸闷气短,这属于以气虚为主,那这时候你就根据他的情况,加上生黄芪或者是人参,还有的是心脏是一个长期的问题,这时候我们可能会用丹参进行治疗,这就是“调食和药,治在下俞”的含义。
《素问吴注》里边注解∶“调食者,不得有余,不得不足,以调为节也。和药者,不得过凉,不得过热,以和为节也”。 就是药和食都要非常的恰当,不能过分,他讲的是这个含义。 张景岳注解∶“用针治之,乃在下俞,厥阴之俞,名曰太冲”,讲的就是这个意思,所以太冲穴就是足厥阴肝经的下俞穴,也就是井荥输经合的五输穴当中的输穴。这样一下子我们就能贯穿起来,所以讲到这里就把六条经脉,三阴三阳经偏盛的病症病机主症及治疗方法都讲清楚,所以张介宾就认为∶“诸经皆言补泻,而惟少阳一阴不言者,以少阳承三阳而言,一阴承三阴而言,因前贯后,义实相通,虚实补泻,皆可理会也。至若一阴调食和药一句,盖亦总结上文而言,不独一经为然。古经多略,当会其意”。
张介宾就很细,他就认为为什么少阳和一阴不若补和泄,为什么呢?是因为前后贯通之后,你就知道虚实补泻,实际上它是相贯通的,有的时候古医家的一些经典,《黄帝内经》经常经有略文,你要会它的意思就行,同时调食和药这一句话是适用于上面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,并不是说只厥阴经用调和食药的方法,其他五条经照样也用, 所以咱们在讲解的时候也讲到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, 所以我们在读《黄帝内经》的时候一定要领会它深刻含义,要触类旁通,而不能拘泥于经文。
我们为什么讲解《黄帝内经》在临床上对应呢?就是因为这部经典跟临床其实结合的非常密,而且里边有一些内容你要是不结合临床,你真的很难理解。 (今日头条 ) 这就是咱们讲《黄帝内经》的初衷和愿望,希望大家能够在临床上相合,同时连自己的生活中相合,你能用上,并且能养生,保养好自己的身体,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
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,谢谢大家的收听,我们次课再见。
本篇是:彭博士讲《黄帝内经》系列-精华篇-之七百九十二。(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……)
免责声明: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。文中所涉及的药物、药方、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,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,切勿自行应用。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,概不负责。
版权声明:本文作者 彭鑫, 本文为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引用。
(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)